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系統與邏輯(24):股市的系統嵌入(系統的選擇)



系統與邏輯(24):股市的系統嵌入(系統的選擇)

有同學問我一個問題:我們在班上學到的方法可以用在每一個國家的股市嗎?如果不行的話,那麼,每當我們接觸到一個新的市場,我們要怎樣去決定用什麼樣的操作方法?(換言之:就是怎樣決定我們該用哪個操作系統去對付它?)
簡單的答覆是:可以用在台灣的方法,當然不可能全球的每一個市場都適用。每當我接觸到一個新的市場,我都必須施展「渾身解數」才有辦法窺探他的「奧祕」。
這裡面有一個長久被忽略的大問題,就是:絕大部分的『開發中』以及所有的『已開發』的市場,基本上都是一個比較完整的系統。但是我們現在仍然無法找到『比較具有高度確定性』的普遍法則去計算市場未來趨勢的走向與幅度。只能夠『逼近』(或逼進)而已。
我的意思是:撞球被桿子敲擊以後,每一顆球的滾動方向都按照古典物理的牛頓系統的力學法則在運動──這一套系統法則是本來就存在,所以我們只能說『發現』運動定律,而不能說「發明」了某種運動定律。但問題是:我們現在仍然不知道股市『比較精確』的運動定律是什麼。我們只能夠憑著經驗法則跟粗糙的數學計算去「勉強逼進」真相而已。這就好像牛頓是在十七世紀發現運動定律,但是十四世紀就有人在打撞球了。在「物體運動公式」被發現的三百年前的撞球高手,憑藉的是自己整理出來的一套經驗法則在那裡打球,而不是牛頓定律──我姑且把這些十四世紀到十七世紀初期的撞球高手所使用的系統叫做「近似法」。
一般初學者以及初級贏家都很容易犯兩個錯誤:
一、把「近似法」當成了「公式定律」。
二、過度耗費心血去尋找「公式定律」。(在股市中,俗稱『尋找聖杯』。)

當我接觸一個市場,我會先用「均線系統」去嘗試(通常這個工作是用肉眼目測即可),接著用「K線學」(長線投資則可省略此步驟),再用「節氣觀點」(俗稱的「季節法」),然後再用「型態學」的觀點。
注意:以上四種系統,通通都是「近似法」,沒有一個是「精確」的數學公式。
就因為(股市的)精確的數學公式還沒有被找到(有人認為再過一百萬年也找不到),所以我們不論是用型態學或是用均線,或是兩個以上的系統一起上,都只是在找個「大概」而已。當然有時候會很神準,但絕不是『普遍法則』──絕對不是『每次』都很神準。
此外,還有一件大事,就是:「每到一個市場,都可能要大幅度修改系統的運作規則」。舉例而言:「K線三連紅」在甲市場的中線操作是買進訊號,但是換到乙市場可能就變成中線的賣出訊號。
換言之:以『價量』、『型態』跟『K線』而言,可能每到一個新地方就需要大修改一次。
所以,對於『價量』、『型態』、『K線』跟『均線』這四大學科而言,不但要拿到基本的知識,最重要的是進階的知識也要懂(這屬於垂直系統)。
所以,基本上,初學者每到一個新的陌生之地(市場),先要以謙卑的眼光去觀察哪一個系統比較可以用,然後再考慮自己是否能夠在那個系統裡面辛勤耕耘。
各國有各國的風土人情,所以系統的選擇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們可以從學習『如何觀察』開始。
所以初步的小結論是:
壹,不要以為你可以找到精確的數學式運算。(我的衷心建議)
貳,先使自己適應你要使用的系統,然後才是適應市場。
~2014.5.2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