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9日 星期三

新版『股市概念』簡易版(8)_平均線的基本知識!_2015.08.19

新版『股市概念簡易版(8)_平均線的基本知識!_2015.08.19


【《約翰墨菲的期貨市場技術分析》重點筆記】

    
189、我寫部落格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希望把一些觀念寫出來,然後用這些觀念去澄清那些已經受到污染的世俗觀念。換言之,長久以來,我想告訴一些積極型的投資人或投機客:如果當事人不具備一些正確的觀念,那麼最好還是退出市場,不要再浪費時間跟金錢。

190、但是,有一些朋友,佔少數,他們也不是那麼想成為什麼股市贏家,而只是想多知道點東西,那麼,我建議這些朋友在看這些摘要的時候,不妨多注意一下原作者的思考方式跟研究精神,尤其是像技術分析這種東西,其中有些思想是很細膩的,頗符合哲學家的懷疑精神跟實證主義。

191、所以,我建議大家:要學習的是每件事物背後的精神,而不是侷限於那件事物本身。

192、以這篇摘要來講,我做的這些筆記,也許是贏家的基礎吧,但並不是贏家的全部。我擔心的是:有些過度期待的積極型投機客,會把這些資料當成贏家的利器(當然,有這種認識已經算是不錯了,因為有很多人還無法認識到這一點),然後就自己關起門來拼命研究,希望能獨自領悟出操作的核心技術──有這樣的雄心壯志,我很欽佩,我也很感謝這些朋友如此看得起我寫的這些筆記重點;但是我憂心的是:這麼多年來,我所看到的獨立研究型投資人,絕大部分到最後都無聲無息地退出了。有時候並不全怪他們,而是這個市場裡裡外外的邪說誘惑太多,很難讓人不迷失。

193、贏家不只是知道『知識』而已,還要經過『訓練』。目前部落格無法在訓練這個項目著墨太多,因為我沒辦法從螢幕中活生生跳出來告訴大家要怎樣做那些反覆冗長的訓練動作。

  (前面幾篇摘要主要是贏家必須具備的『大觀念』。本篇卻是屬於技術類的文章,風格不一樣,所以我才寫了以上那些叮嚀的話。)

  約翰.墨菲(John J. Murphy,一九三四年生),美國著名的技術分析專家。他寫的技術分析書籍,都很平實中肯,沒有渲染造作。《期貨市場技術分析》,我手上的版本是北京地震出版社,譯者是丁聖元先生。以下是本書第九章的重點摘要,大家先看看,總共四十五項重點,占全書的極小部分(全書有五百三十一頁!)。我的注解寫在每一小段的後面。
  
194我要提醒我的親密好友學生們:以下這些東西,是基礎,你們學到的東西,已經超越這些太多了。現在之所以把些基礎知識公佈,是因為當初我一直沒有講太多這些簡單的基本東西而直接跑去講後面的重點,我怕有些人信心還沒建立起來,所以決定從比較基本的地方做一遍講解,以求信心的完整。


◎重點摘要:

195、移動平均線:這也是絕大部分趨勢順應系統的機關之所在。

  解說:如果您是想『順勢而為』、如果您是想『有行情就做,沒行情的時候就不要想太多』、如果您想擁有一套『買進信號出現就進場、賣出信號出現就離場』的操作方法,那麼,均線法是最適合您的。所謂『機關之所在』的意思是:這就是隱藏秘密的關鍵處了。但是作者不想直接點出來,也不想多加幾個驚嘆號提醒大家注意。為什麼呢?因為絕大部分的操作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作法,想要叫他們放棄自尊而改採別人的生活方式,那等於是在羞辱他們。


196、移動平均線這種技術指標,最富靈活性,適用最廣泛。囚為它的構造方法簡便,而且它的成績易於定量地檢驗,所以它構成了絕大部分自動順應趨勢系統的運作基礎。

  解說:重點是在:它能夠放到股價的歷史資料庫裡面去做檢驗,這就是機械操作法的精神。如果是預測式操盤法,你就無法去檢驗,因為預測法要看當時的週圍環境狀況,然後再依據臨場臨場做出反應──這種預測方式無法檢驗過去,唯一的測驗方法是叫他趕快交出新的成績單。但是又擔心落入隨機致富的陷阱。


197、圖表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觀的,我們很難核查分析者的成績。因此,圖表分析不太適合電腦。與此相反,移動平均線的規則卻可以簡易地編成電腦程式,然後,由電腦自動地生成各種買入或賣出信號。

  解說:有些機械操作派很講究把操作法給電腦程式化。我個人雖然還沒把工作完全交給電腦自動交易(只有部份),但是我尊重電腦科學未來繼續蓬勃發展的可能性,所以我認為用電腦程式去做部分的歷史檢驗工作是一個很有想像力的點子,雖然它可能跑的太快了一點,但卻是一個未來研究方向的提示──提醒我必須加緊努力改良自己的操作法,免得輸給那些躺在床上睡覺就可以讓電腦幫他賺錢的人。


198、不同的圖表分析者也許會對同一個價格形態到底屬於三角形、還是鑽石形,或者對同一個價格形態到底是傾向於看漲、還是看跌而爭執不下,但是,從平均線得出的趨勢信號卻是精確的,不隨我們的主觀意志而變。

  解說:圖表分析主要是指型態學。型態學是很好的東西,這點是錯不了的,不須要過度懷疑,但其缺點是:它比較難學得會。有很多基本派的股市大師在他們的著作中,充分展露出這些在基本分析領域中具有非凡卓越智慧的大人物卻在技術分析的範疇中表現出愚昧傲慢的呆板思想。由這一個現象就可知道型態學的高門檻。所以,在圖表功力沒有成熟之前,還是以均線法為操作的中流砥柱,才是務實的做法。

199、我們先為移動平均線下個定義:最通常的做法是採用最近N天的收市價格。我們把新的收市價逐日地加入陣列,而往前倒數的第N+1個收市價則被剔去。然後,再把新的總和除以N,就得到了新的一天的平均值(N天平均值)。

  解說:均線的定義,到處都可以查得到。遇是網路上到處可以查得到的東西,一般人可能愈認為它沒啥稀奇。這就好像全世界有十四億人說中文,所以就認為中國文學一定很庸俗──這種錯誤的邏輯在地球上倒是不分人種,很多人都會犯。


200、關於怎樣才能使移動平均線效果最佳,還有不少間題。比方說,我們應該計算多少天的平均值才合適?到底該用較短期的呢還是較長期的呢?是否有一種廣泛地適合所有市場的最佳移動平均線?或者是否每個市場都有一種最佳移動平均線?只有收市價最適合計算移動平均值嗎?同時採用好幾條移動平均線,是不是效果更好?是簡單的移動平均線,還是線性加權的移動平均線,或者還是指數加權移動平均線效果最好?是不是在某些情況下移動平均線表現得好,而在有的情況下則表現一般?……我要先聲明,這些問題迄今尚無嚴格的定論,我們將要交代的只是該領域現有的一些研究結果。

  解說:一連有七個問號,代表著七個問題,也指出了七個思考的方向。這就是科學的研究精神。讀書的時候,要會懷疑、要學會提問題,這樣才能約略推測出將來在實戰可能會遭遇到的真實狀況。問題可能是虛擬的,但卻往往在戰場上變成了真實。


201、正統的圖表分析從不企圖領先於市場。移動平均線也不例外,它也不超前於市場行為,它追隨著市場。僅當事實發生之後,它才能告訴我們,新的趨勢已經啟動了。

  解說:均線法不超前於市場行為,當事實發生之後,它才能告訴我們,新的趨勢已經啟動了──這就是中國傳統哲學『後發制人』的哲學精神。雖然這是極優秀的觀念,但卻跟當前功利社會先發制人的世俗成見所抵觸,以致於均線法不受青睞。


202、移動平均線是一種平滑工具。通過計算價格資料的平均值,我們求得一條起伏較為平緩的曲線。

  解說:『平滑』的線條,才容易看得懂。鋸齒狀的線條,雜訊太多,干擾太多。


203、儘管較短期的平均線能減小"時滯"的程度,但絕不能徹底地消除之。

  解說:所謂時滯,就是指它的訊號出現時間會落後於真正的漲勢或跌勢啟動之時。這是為了要花點時間去確認此訊號的真假,並不是表示此法拙劣,千萬不要誤會。如果要消除時滯,就會變的過份敏感,被騙的機率也會提高。


204、短期平均線對價格變化更加敏感,而長期移動平均線則遲鈍些。在某些市場上,採用短期移動平均線更有利。而在另外的場合,長期平均線雖然遲鈍,也能發揮所長。 

  解說:長短週期,各有方法,各有所長,也各有所失。天下沒有完美的事物,端看我們的智慧幫他們找到適當的位置。


205在移動平均線的演算法中,最常用的仍然是收市價格(或者說,結算價格)。我們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它身上。

  [解說]最常用的,還是收盤價。這有兩層意義:第一個是操作者必須等到收盤,第二個是:很多規則往往是最簡單的最有效。在實戰的時候,第一個有點小困擾,因為大多數人都等不到收盤。第二個在研究的領域中具有代表性,因為大多數人都喜歡把簡單的事情搞的很複雜,然後笑別人很幼稚(反過來說,他們把很精微的道理看成是很雜亂,然後抱怨學起來很困難)。


206、當收市價格升高到移動平均值之上後,就產生了買入信號。當收市價低於移動平均值後,就出現了賣出信號。有些分析者為了進一步驗證上述信號,還希望看到移動平均線本身也朝穿越的方向變化。

  [解說]唉……操作者如果真的相信均線法的話,就會這樣做了:高於某條均線就買,跌破某條均線就賣──就這麼簡單;問題是:很多人都把這些簡單的原則給搞亂,因為股市中還有很多盤勢的變化,會勾起操作者去解讀的慾望,悲哀的是:一般操作者很愛這種慾望,換言之:很喜歡自我表現、很喜歡陶醉在充當先知的自我滿足感中。唉……人類,要在追求慾望的過程中,才找到自我的存在(假我)──這其實是不對的,正確的做法是:人類應該要在矯治慾望的過程中,印證自我的價值(真我)。

  至於『移動平均線本身穿越的方向變化』,這是極重要的現象,值得新手研究。不過別擔心,很多老手看盤看了二十年,還找不到其中的規則。所以少數贏家的優勢地位暫時不會受到動搖。


207、如果我們採用非常短期的移動平均線(如五天或十天平均線),移動平均線就非常貼近收市價格的軌跡,並時常出現穿越現象。這些穿越信號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錯誤的。如果我們採納這些極為敏感的移動平均線信號,就會導致較多的交易次數(因而交易費用更高昂),並引發較多的偽信號(拉鋸現象)。

  [解說]但是一般人都愛用敏感訊號,於是發生很多拉鋸現象,然後因為拉鋸而虧損,虧損之後又去怪均線法不好。這就好像用刮鬍刀去砍柴,用一用刀片就斷了,然後就抱怨刮鬍刀不夠鋒利──在股市中,諸如此類的事情、諸如此類的人,太多了。

208如果平均線過於敏感,有些短期的隨機價格變化(或稱“噪音”)就可能會激發錯誤的趨勢信號。

  [解說]但是幾乎八成以上的投資人都喜歡錯誤的進場訊號,因為錯誤的訊號才有魅力,比較能迎合一般世俗的慾望或想法。真正有價值的進場點,一般人不但沒有興趣,反而會排斥,甚至會認為那是笨蛋的聚集之處。


209較短期的平均值產生較多的偽信號,不過利弊總是不分家的,從另一方面來看,它能更及時地揭示趨勢信號。這很合情理。

  [解說]是的,有利就有弊。但是一般投資人只能接受利,不能接受弊。在潛意識中:他們會認為「會引起虧損的方法,就不是一個能夠獲利的好方法」──但是,不能夠接受失敗的人,就不可能獲得最後的成功。


210平均值越敏感,則信號出現得越早。因此這裏也有一番取捨的功夫。我們的竅門是,力求找出最合適的移動平均線,一方面它很靈敏,足以及時地產生信號,另一方面它又相當遲鈍,足以避開大部分隨機的“噪音”。

  [解說]既敏感、又遲鈍──這聽起來好像很矛盾,其實絕大多數的正確方法都有這樣的特性。在實戰的時候,成功的操作者會依據簡單的臨場事實來作取捨。這種取捨是很自然的,如果要用理論敘述起來的話,絕對是長篇大論,別人不會想聽,所以只好姑且稱它為『彈性處理』。


211通常,當價格處於橫向延伸的區間中時,短期移動平均線的效果較佳。因為在這類環境下,價格基本上無趨勢可循,短期的較敏感的平均線能捕捉更多的短線價格波動。

  [解說]如果在橫向盤整,短期的均線會比較好用嗎?這也不一定,因為關鍵在於震盪的區間有多大。並不是說只要是橫向就表示短期均線就好用。甚至有時候事實會完全反過來,也就是說:在橫向盤整的時候,有時卻是長天期的均線比較好做!──但是一般人的智慧很難觀察到這個境界──需要點破,才會比較容易懂。


212然而,一旦價格趨勢形成了——無論是上升還是下降——長期移動平均線就更為有力了。

  [解說]當一個大趨勢來臨的時候,確實是長天期均線會表現的最夠力;但有時候短天期均線在大趨勢的籠罩之下,會表現的比長期均線還要威猛!


213較不敏感的移動平均線(例如四十天的)在跟蹤趨勢時,距離價格較遠(因為它具有更長的時間滯後),這樣,就不會在市場出現臨時性調整的時候產生錯誤信號,從而,我們可以更長久地利用主要趨勢。

  [解說]但是很多投資人會把「不敏感」的遲鈍現象解釋成「愚笨」,然後就捨棄了這項工具。這就好像拿到了屠龍寶刀卻用來刮鬍子,覺得不好用,然後就說屠龍刀很爛──這種奇怪的邏輯,股市中到處都是。


214當市場出現短暫的調整時,較短期的平均線就會發出平倉了結的信號,或者甚至發出逆著當前主流趨勢的買賣信號。

  [解說]注意,短線的買進訊號,很可能會發生在中長線的賣出訊號出現的時候;而短線的賣出訊號,也可能會發生在中長線的買進訊號釋放之時──但是一般投資人因為無法身兼兩線之長(也就是說:懂短線者不懂長線,懂長線者不懂短線;或者是說:因為想節省學費,所以只學了短線卻沒學長線;學了長線沒學短線卻又愛看盤),所以經常混淆、長短不分,到最後分批賠錢,結果還弄不清楚為什麼會失敗。


215關鍵在於選擇時間跨度恰當的平均值。到這裏,事情就很清楚了,沒有哪種平均線能夠在所有的場合下都最合適。

  [解說]如果一種平均線無法滿足所有的狀況,那就會在很多不同的狀況之中發生虧損!這樣一來,一般投資人就會對其喪失信心,予以捨棄──平庸的投資人總是想要用一種工具來滿足所有的盤勢,這就好像希望賓士車也能夠當潛水艇使用一樣──天底下沒有這麼十全十美、無所不能、無處不能的東西。但是人類在潛意識中不會承認這個事實。


216正確的選擇是:當市場處於無趨勢階段時,採用較短期的平均線。而當市場處於趨勢良好的階段時,則採用較長期的平均線。

  [解說]以上講法還不夠究竟;更近一步的講法是:市場處於無趨勢階段時,不管採用短期或長期的平均線,操作天數都應該縮短(不需順勢,逆勢也可)。而當市場處於趨勢良好的階段時,不管採用短期或長期的平均線,操作週期都可以延長(但是須順勢)。


217當趨勢持續時,較長期的平均線表現較佳。但是在趨勢反轉時,它的缺點就暴露無遺了。因為較長期平均線較為遲鈍,它原本是從更遠的距離外追蹤趨勢的,這樣才使之在趨勢過程中,不與短暫的調整攪在一起一。也正因其遲鈍,當趨勢反轉時,它也不能及時反應出來。因此,我們給出另一個推論:只要趨勢持續,那麼較長期平均線就作用良好,但是當趨勢處於反轉過程中時,較短期的平均線更適用。

  [解說]趨勢反轉之後,要花一段時間才會碰到原來設定的均線出場點,這是必要的正常損失。這樣一來,會少賺一些(會把獲利吐回去一些),不過這是很正常的,沒辦法,操作者必須面對此一現實。如果不願接受現實,就要把出場點的那條均線設得非常短線!但是這樣一來又會變的太敏感而產生假訊號。所以,不要逃避『正常的損失』,當事人愈逃避,就可能在某些時候賺的奇少無比,有一點得不償失的味道。


218於是,我們清楚了,單獨採用一條平均線的做法有好幾處缺陷。也許組合使用兩條移動平均線更好。

  [解說]是的,使用單線法會有一些缺憾。所以一般都是使用雙線法,互為依靠,相輔也相成。


219為了減少採用一條移動平均線時出現的拉鋸現象,分析者在移動平均線信號上施加了篩檢程式。以下是其中幾種具體的做法:

  [解說]以電腦自動篩選程式為例,一般投資人在做研究篩選的時候,大多是從某個程式編輯庫中去找條件,這樣做有一個重大缺點,就是外面賣的資料庫無法提供很多其他的變數。例如我個人所使用的篩選條件,就會運用到某些K線學跟型態學去做,但是這些東西在傳統的市售編輯資料庫中都沒有。篩選條件有時候非常重要,重要到影響整個操作法的成敗。要是詳細講的話,可以寫一本厚厚的書(搞不好一本還不夠)。

  A。某些分析者在採納移動平均線的信號之前,不僅要求收市價格必須穿越移動平均線,同時也要求當天的全部價格範圍清晰地突出在移動平均線的同一側。

  [解說]這項篩選條件在某些均線法有用,某些均線法則是不必加入此條件。重點是:研究者本人必須運用思考力去想到這些篩選條件,然後進一步去設計。這種思考能力很多人都沒有,所以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才能培養得起來。但是這樣一來,學習的時間勢必要拉長,當事人會感到非常不快,甚至逕行放棄。
 

  B。另一種篩檢程式是,收市價格穿越移動平均線的幅度必須達到預定的要求,這一點屬於穿越規則的範疇。頂定穿越幅度,可以是最小價格單位的一定倍數,或者是某個百分比。

  [解說]這項篩選條件在某些均線法有用,某些均線法則是不必加入此條件。

  C。有些分析者要求,移動平均線信號必須由其餘圖表的突破信號所驗證。──採用此類篩檢程式也有短處,交易商對篩檢程式越倚重,那麼他離移動平均線信號的本意就越遠。

  [解說]是的,如果加入太多別的考慮,很可能會偏離本意愈遠!──關鍵在於這些篩選條件本身是否具有強而有力的實戰理論跟成績!!!換言之:這已經不是單純均線法的問題,而是把數種不同的技術方法融會貫通使用!當事人如果沒有『單獨使用某一種方法即得到長時間的成功』經驗,就很難去做融合的工作。問題是一般投資人連一套正確的方法都沒有,更遑論掌握到兩套以上的正確方法。即使知道了兩套以上的正確方法(機率不高),也很難有足夠的操作資歷來熟練其操作技巧(換言之:就是年紀還不夠老,經驗不夠)。

  D。也有些分析者採用了時間過濾器。他們在動手之前,先觀察一到三天。因為絕大部分錯誤信號往往很快就露出馬腳,市場重新返折到平均線的原來的那一側。所以,如果我們要求信號在出現後一二天內始終保持有效,就可以辨別相當多的偽信號。本方法所付的代價是,等到信號確認,入市已晚了一步。

  [解說]這是個棘手的問題。當信號發生的時候,有時候會發生洗盤,造成操作者很大的困擾。我認為洗盤很難避免,現階段的應付策略就是:讓它洗,不要怕!──如果愈怕,那麼,將來在最後一次真正的進場訊號燈亮起來的時候,你會變的不敢進場而前功盡棄。不過,要解決洗盤也不是全然束手待斃,我在這裡可以透露一個小技巧,就是你可以改採週線試試,會減少許多偽信號。但是代價同樣也是會造成延遲。


220使用篩檢程式也是個兩難選擇問題。篩檢程式越小,那麼它的保護性能越差。而篩檢程式越大,則信號發生得越遲——這又是一樁“公平買賣”。篩檢程式提供的保障越佳,那麼其入市信號就越滯後,從而錯過越多的價格變化,“成本”越高。

  [解說]凡有招者,皆有破綻。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除非已經達到『無招勝有招』的境界,才可解脫此一難境。──在還沒有反璞歸真之前,技術派既然要利用技術,就必須正視此“公平買賣”的現象,坦然接受現實,再求逐步的漸進式改良。不可過分奢求速效,以免攪亂心性。

221為了提高移動平均線方法的效果和可信度,許多分析者選擇兩條或三條移動平均線,把它們組合起來使用。

  [解說]一般投資人在面對一條平均線的時候,會因為只有一條而難以察覺;但是在面對兩條以上的時候,又會因為線「太多」而嫌煩──嗯……這我也無奈,只能勸其加強訓練而已,其他以後慢慢再講。


222、雙移動平均線法有兩種具體的用法:

  A。第一種稱為“雙線相交法”。就是說,當短期平均線向上穿越長期平均線時,構成買入信號。

  [解說]這種類型最簡單的一種,就是黃金交叉,但是黃金交叉本身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手段。在雙線法這個家族中,另外還有許多其他的精妙變化,遠遠超過黃金交叉。


  B。第二種使用雙移動平均線的方法是,把它們中間看作某種中性區。那麼,僅當收市價格同時向上越過了兩條平均線之後,才構成買入信號。如果價格再跌回中性區,則上述信號被取消。同樣,僅當收市價格同時向下穿越了兩條平均線之後,才構成賣出信號。依此方法設計的系統,也有一些其他系統所不及的長處。上述兩種方法都有其他種種變化。

  [解說]這個叫做『震盪區間』,其中的學問很大。但是如果是做長線操作,就不必過分深入此一領域。換言之:『震盪區間』這門學問在中線跟短線的領域中極為重要,在長線中,其重要性可以降低,或者直接予以忽略。


223既然兩條移動平均線似乎比一條更好,那麼,如果把三條平均線相組合,就該勝過兩條平均線的組合了。基於這樣的設想,就有了三重交叉方法。最常用的三重交叉法系統,要數類似4-9-18天移動平均線的組合。

  [解說]三重系統要經過嚴格的教育跟訓練才能使用,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對一般投資人而言,太難了。還好,如果是做長線操作,就不必過分深入此一領域,可以放輕鬆點。換言之:『三重系統』這門學問在長線中,其重要性可以降低,或者直接予以忽略。至於4-9-18天移動平均線的組合,是一種短線系統,其中學問很大,但利潤不見得會很大。有時候,太精密的系統,勝率會提高,但是獲利不見得會跟著放大。


224美林公司研究部門的工作。他們在弗蘭克.霍克海默領導下,從1978年到1982年,發表了一系列有關電腦交易系統的研究報告。這些成果引人注目,是業內迄今對移動平均線應用最深入的研究。為了發現表現最佳的移動平均線組合,他們進行了大量的移動平均線技術的試驗。他們還把這些移動平均線的組合,同其他各種技巧,諸如週價格管道(即週規則)、日內和日間價格管道、線性回歸、以及威爾斯.王爾德的方向性運動系統等作了比較。他們的研究目的,是要得到上述每種技術的最佳(或優化的)成績,然後對各種技術的結果加以比較,從所有可能的方法中,發掘出對每個市場最切合的技術指標。

  [解說]美林公司是個大公司,為了檢查這項技術是否可行,慎重其事地調動大批人馬去做驗證。其實,在股市中,我們既然是用技術吃飯,當然就要檢查這個吃飯的傢伙靈不靈光,這是要實際下海去操練的,不是嘴巴講的玩玩的。但是,今天一般的投資人,他們所使用的方法,都沒有經過驗證,而是光憑自己的想像認為這個方法可行。這種沒有科學根據的妄想,到頭來不是招來立即賠錢的厄運,就是跌入隨機致富的陷阱而不自知。


225美林公司研究部門的結果:

  A。首先,我們引用霍克海默自己的論述:“這些試驗為我們提供了經驗性的根據,表明期貨價格的變化並不是完全隨機發生的。事實上,這些趨勢順應技術產生了顯著的利潤,即使我們把交易費用考慮進去也不例外。因而技術分析作為一種價格預測方法,它的有效性在這裏得到了支持”。

  [解說]我們要檢查一個操作者到底是不是贏家,不是叫他去預測明天是漲還是跌,而是要去檢驗他用的方法到底對不對!──如果他是預測派,那就麻煩了,嗯,大概要持續追蹤十年以上才知道他是否有可能是真正的贏家!──如果是機械派,那就好辦,把方法調出來,跑歷史資料庫……先跑完再講一遍。最重要的是:要拿出證據來,證明這個方法可行。


  B。沒有哪種移動平均線在所有市場都表現得最佳。或者換種說法,每個市場看來都有自已獨有的優越移動平均線。

  [解說]美國市場最有效的移動平均線,就跟台灣市場的不太一樣,但是應用的原理相同。中國市場的移動平均線,跟台灣市場的相同度就很高。

  C。較長期的移動平均線勝過較短期的移動平均線。

  [解說]是的,使用長期均線的長線操作法,利潤是最大的。因為它佔了兩個極大的優勢:第一、它提供比較寬闊的空間去『加碼』;第二、它的延續時間比較長,可以擴大獲利。但是在實戰的時候,幾乎七成以上的操作手都會沉迷於短線(連中線都快沒辦法做了),然後陷入不可自拔──雖然使用的還是平均線,方法正確沒錯,但是在身心健康上勢必要付出相當的代價。

  D。簡單移動平均值方法既勝過線性加權平均值法,也勝過指數加權平均值法。

  [解說]注意:在很多時候,最簡單的,威力最大。所謂大巧若拙,這個道理很多人都聽過,但是實際用起來的時候,大部份的人都是完全不懂。

226雙移動平均線組合看來是最好的選擇。那麼歸納一下,在移動平均線方法中,最好的辦法可能是,根據市場的具體情況,通過優化過程,選出它的雙簡單移動平均線的最佳組合。

  [解說]是的,雙線法在目前看來,這一組的搭檔,在不同市場、不同時間,它所表現的適任性最強,效果最佳。


227所謂優化,貫穿著上述研究的始終。每條移動平均線(或者每種技術指標)都應當、也能夠針對具體市場的個性、特點進行優化處理。

  [解說]優化在研究的過程中經常用到。現在有了電腦,優化的工作檢簡便了許多,操作者應善用電腦資源才是。


228優化過程的困難之一是,一有新資料,我們就得把優選的過程從頭再來一遍。每當市場情況發生變化,優化結果(優選的移動平均值的時間跨度,也就是天數)就可能也得變。

  [解說]是的,一旦市場發生『週期性的變化』,可能就要更改參數!這個「調整參數」的工作,就是優化。很多投資人,當初在學方法的時候,因為沒有順便學習調整參數的方法,所以日後碰到環境變動就不能適應,這是很遺憾的。市場大概每個三年到五年就會有一個中級規模的變化;每隔十年會有一個比較大的變動(這跟上市公司的數量增多有極大的關係),但是核心原理是不變的,所以每隔幾年的時間,我們就要重新進行優化的工作。


229儘管美林公司的研究結果表明,在一段時間內,優選的移動平均線天數相當稱定,但是我們必須明確,不可以對過去優選的天數過分倚重。在此我要強調,各圖表中的優選天數,僅僅是為了說明問題而引用的,而不是說在目前的市場條件下,它們仍是最佳的平均線天數。

  [解說]美國市場的優化參數,就跟台灣市場的有差別。其實這個辨識差別的工作,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活方法。如果學的是死方法,就會經常抱怨水土不服。舉一個最普遍的例子:台灣的股票市場跟指數期貨市場,兩者使用的參數,就不太一樣。學活方法的人,最快的大概不到一天就可以找到比較優化的選擇,但是如果學的是死方法,可能在場內混了二十年都找不到!然後就怪罪這方法落伍沒用了──這絕非筆者誇張之詞,而是親眼見過這樣的案例。


230隨著微電腦的出現,各式應用軟體層出不窮,優化過程相對簡易了。其實,針對幾乎所有的技術指標,我們都可以根據不同的市場情況,優選出最佳的時間參數。

  [解說]注意:『所有的技術指標』都要經過驗證!沒有經過驗證的技術,不要亂用啊!──切記:不要把自己當成白老鼠。


231然而,問題依然棘手,到底我們應該隔多久——按照何種頻繁程度——重新優選一次呢?如果我們測試的頻繁程度不夠,交易者就要冒優選參數過時的風險。如果我們做得太頻繁,那又會有新問題。並非所有的分析者都推崇優化方法。有人認為,全部優化過程,不過是把這些參數調整一下,以適應過去的價格資料。這些懷疑論者覺得,既然這些所謂優選參數從沒有在真實市場條件下,真刀實槍地檢驗過,當然就是可疑的了。

  [解說]『重新優選』的工作,我上面已經講過了,大概每隔三年就要檢查一次。但是我自己因為經常在改良手邊現有的操作系統,所以我常常在做重新優選的工作。一方面是為了改良舊的方法,另一方面是為了嘗試開發比較新的觀念。但我絕對不是一個喜新厭舊的人──經常重複進行優選的工作,主要是讓我更熟悉市場的歷史,以及反覆模擬實戰的技巧、保持戰鬥能力……這其中的好處,非常多;但是一般的投資人,因為沒有時間跟體力去做這個工作,所以日子久了,就有陷入戰力鬆弛之虞。我常幫他們擔這個心,但是他們自己好像都不擔心。他們誤以為經常操作就可以保持戰力──這是危險的觀念,甚至有可能演變成錯誤──未來的戰力保證,是取決於你的學習能力跟改良能力。這就好像一個科技公司的未來,主要是決定在他的研發能力,而不是完全取決於他過去的銷售經驗。


232前面的研究結果當然也不是終極的答案。不過,這些研究的確為我們提供了一份工作綱要。在我們今後從事本領域更深入的研究的時候,它們是很好的起點。

  [解說]其實,在還沒有達到『不退轉贏家』的境界之前,每一個舊的研究計畫的結束,都是另一個新的學習計畫的起點──這個道理,很多人都不知道(包括一些初級贏家)。


233移動平均線與週期現象關係密切。

  [解說]股市漲跌,就是一種週期現象。既然跟此現象關係密切,那麼,很多奧秘就藏在這裡了。可惜的是: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入寶山而空手回。


234 移動平均線方法最主要應用於日線圖。不過,其實它既可以應用在更長期的趨勢分析上,也可以應用於更短期的研究中。

  [解說]長期、中期、短期,都可以。不過我是建議大家應該花比較多的時間在中長線的研究上。如果台灣市場研究得有點膩了,就去研究一下國際市場吧。


235移動平均線的信號指示我們順著趨勢的方向交易。這一點正符合期貨交易中最源遠流長的一些成功要訣,是移動平均線法最大的優越性之一。

  [解說]嗯,在長期的觀點來看:順勢者昌,逆勢者亡。


236移動平均線這種方法“讓利潤充分增長,把損失限於小額”。移動平均線法正是以上述原則為基礎,通過具體的買、賣信號,促使使用者遵守了這些原則。

  [解說]是的,“讓利潤充分增長,把損失限於小額”──在出場訊號沒有出現之前就一直抱、抱到確定趨勢結束了,再走,決不眷念,所以也就不會抱到虧死──這就是『賺大賠小』的道理。關於這一點,預測法比較難做得到。


237無論如何,因為移動平均線在本質上是追隨趨勢的,所以當市場處於良好的趨勢階段時,其工作狀態最佳。而當市場忽上忽下,進入了橫向延伸階段後,則表現很糟。而後者所占的時間常常達到了三分之一到一半,有時甚至更多。

  [解說]其實,在面對市場忽上忽下的震盪走勢的時候,大部份的方法,包括擺動指標在內,都有鈍化的危機。我個人是認為:只要把過濾條件設好,這個問題就沒有那麼嚴重。跟其他眾多方法相形比較之下,均線法還是首選的主流。其他方法的搭配,雖然更須要高度智慧的展現,但畢竟是輔助。主從關係拿捏好,自然就成功一半。

238事實上,移動平均線法在相當多的時間內不能發揮所長。正因為這個容易被忽視的理由,我們不能過分依賴移動平均線技術。我們反復強調,技術型交易者必須掌握一整套技術工具。

  [解說]"在相當多的時間內不能發揮所長"這個問題,我在上面已經講了,只要把過濾條件設好,這個問題就沒有那麼嚴重。這裡強調的重點是『輔助技術』的選擇,例如說型態學跟K線學,所以才說是『一整套技術工具』。但是,我發現:很少操作手能夠將不同領域的技術分析給混合使用。關於這一點,其實是教育訓練不足的問題。換言之:均線學是主修,如果想更上一層樓,就要副修型態學跟K線學。尤其是型態學,在某些時候,是主要過濾條件的核心技術。


239比較兩條移動平均線之間的差距,是構造擺動指數的一個辦法。由此,雙移動平均線相交法就有了新的意義,用途更廣泛了。

  [解說]其實,在使用擺動指數之前,操作者大概已經得到了『箱型震盪』的型態暗示。於是,我們將會逐漸明白:『一整套技術工具』──這個觀念將會隨著操作者功力的升級而得到全方面的、廣泛的、深入的了解……。


王力群.台灣2015.8.19 修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