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日 星期一

王力群的操盤日記 2016.10.03(一):答在問中,所以要學習問問題

王力群的操盤日記 2016.10.03():答在問中,所以要學習問問題

(王力群的人文思想部落格:http://heller10393.pixnet.net/blog

  前幾天我在思考的時候,想著想著,想起一件我已經淡忘三十幾年的舊事。

  我想起以前我在高中念書的時候,對於理工科上課所教的東西,有許多疑問,於是我就拿著問題到處去問同學,同學也還算對我很好,滿有耐心地回答我;我不太習慣問老師的原因是:建中的資優生實在太多,老師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來回答我這種比較簡單的問題。

  過了三十幾年以後,我才想起來:其實當年我還算是一個很愛發問的學生。雖然問的對象不是老師。

  當年建中有一些老師有一種想法,認為同學聽不懂課程的主要原因是上課的時候沒有專心聽講,但其實我也專心聽了,但就是聽不懂,而且,有些老師基本上確實是不太歡迎同學問一些跟其他同學程度差太遠的問題。為了這個原因,我有一次在課堂上還被老師罵,說我因為是不專心聽講才聽不懂,但其實是我有專心聽,但實在聽不懂。

  基於當年這個教訓,所以等到我自己當老師的時候,我就鼓勵同學發問;但沒有想到的是,有些同學(算是少數)寧願去問其他的學長,也不願意來問我;還有更多的同學,是連問都沒有問──這些不好的狀況,一直延續到現在,形成教學的一種挫折。這個挫折是不可否認的,也不可能完全根除的,所以我們勉勵自己要面對真相。

  以下幾件事情,是新同學務必要了解的:

一、發問是一門博大精深的知識。不論是在東方或西方哲學中,其實很早就暗示大家「提出問題很可能就是知識本身的全部」──但是很可惜的,在台灣並沒有教這個觀念。所謂學問,就是學著去發問的意思,而絕對不是要你拿著2B鉛筆去寫考卷。

  二、發問既然是一門技術,那就是必須要經過學習才能夠學會。那要怎麼學呢?絕大多數同學認為自己因為沒有學過發問的知識、不會發問,所以就不須要問了,其實這是一個自相矛盾的說法,如果你不問問題,教師就永遠不知道你的問題在那裡。學生思想的錯誤之處,主要是從問答中來了解,而不是叫學生直接去看教科書上面的白紙黑字。所以,新同學不要怕問問題,而是要怕你不敢問問題,或是不想問問題。

  三、在週三的網路班,舊生大概占三分之一,新同學大概占三分之二。舊同學不問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以前他們已經問過了,或是他們自己確實已經從書面講義中得到一些領悟了(書面講義包括錄音檔),而新同學不問問題的原因,普遍是因為對於課程不了解,這種情況跟我在建中遇到的情形不一樣,建中的狀況是每一班的同學大部分都是天才,而在股市學習的班級中,絕大部分的同學都不是天才──既然不是天才,就要勇於發問才對。

  四、發問的精神是普遍的,不應該侷限於某一個領域當中。操盤有時候是單一領域,但是絕大多數的時候都跟你的人生的其它領域接軌就像當年我念書的時候,我喜歡在理工科問問題,也喜歡在文科問問題,可惜的是建中國文科的老師程度不高,所以我必須自己去從課外書之中找答案。

  五、同學最應該感到害怕的是「教師沒有時間也沒有體力去回答問題」,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已經儘量排出時間來幫助大家,所以才會有每週三無限課程的誕生!──時間都已經排到無限去了,大家下一步的要求應該就是希望老師活到天長地久吧。

  六、問問題這門學問不是在短時間之內可以學會的,甚至我們可以講:一個人知識程度的高低、智慧的深淺與智慧能力的培養,就是在問問題的過程當中一點一滴累積起來。許多同學往往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問問題這門學問是可以在短時間之內學會的,這就把自己當天才了。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從某一個角度來講,我們終生都在苦苦學習問問題的角度與方法,因為隨著新知識的展開、隨著科學的日新月異,一個問題在不同的時空領域當中也會隨著變化。把舊的問題賦予新的意義,是一個知識分子考驗自己是否進步的主要依據。

  小結論是:不可能在短時間之內就把問問題的模式做得完美無缺,從某個角度來講,不論是老師或同學,都應該持續在學習的旅程中不斷地去學習新的發問技術,以及思考自己所問的問題的背後的內涵。

  以下講盤勢。

  今天在大盤可能收小紅線,期指盤可能收小黑線,這表示多空仍在繼續僵持,但是今天的量不多,在量縮以後,多頭就不能再往下掉了。 


~王力群口述,陳志清整理, 2016.10.03 上午 12:20台灣.新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